◎到底是新媒體潮,還是舊媒體新包裝

某日,筆者瞧見了MSN 上一個朋友的ID取名作「新媒體潮」,好奇的追問之下,才知道這是一本外文新書「We the Media」(從字面上翻譯,可說「我們就是媒體」或「人人都就是媒體」吧)的中文書名。

我有點挖苦的說,這名字聽起來很像是什麼新品種的泡沫。朋友也是從八年前就開始搞網路事業的先烈,對於我的挖苦竟然只能哈哈大笑起來。

沒有完整經歷過網路從起飛到泡沫化到再度起飛的過程的人,大概很難理解我們這批烈士的感觸。網路媒體的大夢,由下而上的力量,以分權取代集權來反抗傳統媒體宰制,全民媒介,更公正的社會。。。

如果你以為,由Blog所帶頭興起的這股全民媒介風潮(有的人稱之為「公民媒體」,或者「合眾媒體」)是個完全新鮮的話題,那麼姑且先讓我澆你一頭冷水。

我要說的是,你正在想的,我們都想過了,雖然不見得都有找到答案,但是如果過去的經驗能夠節省大家一些重新摸索的時間,那就值得在這裡被重新提出來。

◎白頭宮女話當年

1993年,網路從台灣校園萌芽,筆者在學校寫HTML作網頁,全校有電子郵件的人沒幾個。1996年,新書「大媒體潮」出版,提到數位媒介發展將對電信業及媒體業造成衝擊。筆者將之視為聖經,一讀再讀。

1998年,入口網站興起,眾多年輕學子成為網路金童。這個號稱要成為新媒體,並依賴網路廣告賺錢的新事業,從來不肯花一毛錢聘請記者寫新聞,所有的內容來自傳統媒體提供。新媒體使用二手內容。

1999年,社群網站興起。由於提供內容的成本過高,網站經營者想到何不讓網路使用者自己來提供內容。大量的主題討論區,個人電子報 ,同學會,家族網站林立。網站經營者以提供平台為職志。

2000年,聘用大量記者以生產網路新聞,號稱網路原生的網站「明日報」轟然倒地。新聞傳來當天,筆者悲痛得將個人網站「數位之牆」首頁換成黑底白字,掛上一個大大的「悼」字。

2001年,網路公司泡沫化的寒冬持續。入口網站發現光是依靠廣告收入無法支撐公司營運,美國Yahoo!率先喊出要降低廣告收入的營收比例,努力開拓非廣告收入。不靠廣告收入的事業,還能稱為媒體嗎?

2003年,微軟宣布關閉全球MSN 聊天室,理由是色情訊息難以管理。但是明眼人都知道,社群網站頻寬成本驚人,而廣告收益卻最差(專心聊天時不會看網路廣告)。色情只是藉口,節省成本才是真的。

2003年,網路廣告市場回春且後勢看好。但已經不會有人想完全靠廣告收入支持營運,即便是在網路革命中受傷最重的報紙產業,旗下所轉投資的網路公司,也必需兼營副業,例如電子商務,圖鈴下載。

2004年,Blog興起,所有人又開始討論新媒體的可能,新書「新媒體潮」出版。並不令人意外的是,Blog風潮起自校園,最熱衷撰寫Blog 的人一開始都是學生。記者蜂擁而上,採訪這群未來的新星。。。

◎媒體的本質並沒有改變

現在你或許可以體會為什麼筆者要挖苦朋友,說彷彿聞到了泡沫的味道。如果說媒體的型態正在改變,這我們都同意。但如果有人跟你說「媒體的本質在改變中」,那就真的是見鬼了。

媒體的本質沒有改變,因為他身為一個資本主義體制下的企業,不斷有著獲利的壓力,這件事情並沒有改變。我們曾經想搞革命,但當投資人拿顯微鏡診斷你的時候,你就會做出很多本來你不想做的事情。

以上簡短歷史,約略勾勒出網路媒體與網路社群的發展,其實重點只有一個:生產網路專用的媒體內容,成本太高所以沒人肯做,最省成本的作法是找網路使用者來提供。Blog某程度來說蠻符合此種想法。

這產生三個議題。第一,為什麼網路內容的成本高?筆者將解釋這從沒人回答過的問題。第二,由網路使用者自發性提供的內容品質如何?最後,為什麼網路媒體無法只依靠網路廣告的獲利來支持營運?

筆者將以這三個面向來討論網路媒體的本質,最終才談到Blog身為目前世人所認知的新媒體,在這些本質的檢核下最終可能呈現的面貌。筆者樂見Blog發展,但如果以為這是什麼新玩意兒,那未免搞錯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ttat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