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意外的在台北市發現以「口袋飯」這個名字來命名的便當專賣店,這個名字使我連想起在希臘非常盛行的一種造型扁圓的家常美食-「口袋餅」( Pita)。

第一次去希臘的時候,我的外國朋友們異口同聲地要我帶回一箱的Pita餅做為他們的紀念品,當時的我當他們的話是玩笑話,等到我真得去了一趟希臘以後,回程的皮箱裡除了幾件拿在掌心的仿古陶器品外,全是 Pita餅

我不僅中了Pita的毒,還至今無藥可救地愛上了Pita餅!

這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家常麵餅Pita不但是極受當地民間歡迎的美食;當我遊走世界各地以後,還發現造型雷同,作法大同小異的Pita麵餅,雖然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稱:

阿美尼亞語為「拉法奇」( Lavash),印度語「南」( Naan),義大利語「披薩」( Pizza)或「佛卡西亞」( Focaccia),土耳其人稱為“ Doner",墨西哥人喚它「托提拉」( Tortillas),法國人稱「可麗餅」( Cr?pe),中國叫「麵餅」,越南人又取名為「米餅」;

一旦搭配不同的餡料便能創出口味千變萬化的Pita Sandwiches,不分種族貧富男女老少只要嚐過這道美食就愛不釋手,如今Pita Sandwiches更跨越歐亞美三洲,成了與漢堡甜甜圈培果同樣受歡迎的國際美食明星;不過,說起Pita麵餅的歷史可要比前三者久遠且豐富得多。

 

聖經與麵餅


《舊約聖經》之《創世紀》十八張六節亞伯拉罕要妻子撒拉製麵餅招待天使;《新約聖經》中《約翰福音》第六章第九節的「五餅二魚」中的麥餅也是Pita;由此可見在西元前二十世紀Pita麵餅即已普遍存在,並且是中東地區人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食物。製餅時先以一大一小的石塊磨麥子成細粉,再加入象徵神聖力量的橄欖油製成麵團,麵團需經過發酵。在《舊約聖經》之《出埃及記》十二章三十七節中談到以色列人匆促逃出埃及時帶著未發酵的生麵,烤成無酵餅,無酵餅日後成了猶太逾越節中必備的食物;《新約聖經》《馬太福音》的第十三章三三節中耶穌以麵酵比喻天國,並提及每一次烤餅所需的麵粉量約三斗(四十公升),皆已經明確地指出製餅需經過發酵的過程;但是當時人並不見得有新鮮的酵母可發酵,人們便將前次發酵過剩下的麵團當做酵母使用,將其與新鮮的麵團混合發麵,第二天再以脹大了一倍的麵團做成烤餅食用。 聖經中甚至對於烤Pita麵包的爐子以及如何製作好吃的Pita餅都有詳述。

當時烤Pita麵餅的泥爐約三尺深,在泥爐的上方有一洞孔排煙散熱生火,烤餅者一大早生火熱爐,直到煤炭燒盡之際,火勢旺盛,濃煙直冒,此時火爐底部溫度最高,不適合烤餅,得等溫度與火勢稍降以後才能烤出表皮酥脆內心柔韌富彈性的麵餅;《何西阿書》第七章第四節以「他們都是行淫的,像烤餅火爐般熱。」形容以色列如同一個過熱的烤餅火爐,對於通姦、背叛、不忠、偷竊、說謊等不道德行為毫無羞恥愧疚之心。 烤麵餅時需將發酵過的麵團以掌力拍打成巴掌大小,使麵團黏附在泥爐壁上,烤時須翻面,以免造成一面過焦,一面半生不熟的情況。《何西阿書》第七章八節中「以法蓮是沒有翻面的烤餅」批判以色列民族中的「以法蓮」( Ephraim)一支與異教徒通婚,崇拜迦南人的五穀豐收神-「巴力」( Baals)的不純粹信仰行為。

希臘的漢堡-“Souvlaki"
Pita餅在經過四千年以後傳到美國,並且廣受歡迎,與美國漢堡-Hamburger分庭抗禮,並有後來居上之勢,美國佬給以Pita餅做成的三明治一個簡單乾脆的名字Pita Sandwich,事實上,不同國家的Pita Sandwich有不同的名字,其中又以希臘的“Souvlaki Pita"最著名。"Souvlaki"為以鐵叉將番茄、洋蔥與羊豬牛雞肉串在一起的烤肉串Kebab,以360度轉輪方式烤至表面一層又酥又嫩為止;吃前以長柄刀沿著轉輪削成薄片肉,再以夾子夾取適量塞入捲成口袋狀的Pita餅內,加上洋蔥絲,萵苣,番茄片,以及以黃瓜、優格以及大蒜做成的sadziki醬即大功告成!顏色白中帶點淺綠的sadziki醬可是使“Souvlaki Pita"美味的秘訣。 顏色白中帶點淺綠的sadziki醬可是使“Souvlaki Pita"美味的秘訣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ttat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